通知
此博客运行在jpress系统上,如果你喜欢此博客模板,请加QQ群:1061691290(whimurmur模板/jpress插件),免费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027人浏览 / 0人评论 | 作者:whisper  | 分类: 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作者:whisper

链接:http://proprogrammar.com:443/article/124

声明:请尊重原作者的劳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章节总结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2)开始: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3)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补充:新文化运动两个时期(1915.9-约 1920)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第二,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第三,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基本口号: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另一方面,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没有看到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2)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没有看到应该首先改造经济基础;
    (3)没有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批判精神,容易造成形式主义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启示)
    第二,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新的革命方法(群众路线) ——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启示)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地位: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人物)
    (2)著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深刻揭露了一战的本质,强调坚持新的革命方法;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介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

    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背景

    (1)群众基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影响了年轻一代知识界;
    (3)外部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1)时间: 1919 年 5 月 4 日
    (2)行动: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后举行示威游行;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4)主张:承办亲日派官员,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5)转折: 6 月 5 日,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6)参与者:先学生、知识分子,后加入了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7)主力军:先学生,后工人;
    (8)中心:先北京,后上海
    (9)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没有出席凡尔赛和约签字仪式(直接斗争目标实现)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历史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对帝国主义达到了理性认识;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师生)和民族资产阶级都加入其中;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总之,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一是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伯渠(林祖涵)等。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理论学习上: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实践运用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3)方法探索上: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科学和民主的新含义——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对社会研究来说,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略)

    1920 年 8 月,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其他早期组织: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日本、法国。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其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其二,到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其三,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其四,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 1921 年 7 月 23 日
    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
    代表: 12 个代表, 1 名特别代表, 2 个共产国际代表
    纲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以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决定: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书记: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一方面,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定的革命性。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的原因

    内因:
    (1)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年轻,脱胎于小生产者(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2)小资产阶级党员居多
    外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活动,要立足于国情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领导力量: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坚强的领导力量;
    (2)指导思想:科学的指导思想,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3)目标纲领: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4)未来方向: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红船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
    “红船精神”,即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一方面,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阶段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另一方面,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
    工人阶级的第一个罢工斗争高潮(1922.1-1923.2):
    (1) 1922 年 1 月香港海员罢工;
    (2) 1922 年 9 月毛泽东、刘少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3) 1923 年 2 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最终失败,军阀制造了“二七惨案”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国共合作的形成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国内军阀纷争扩大→“打倒列强,除军阀”
    (2)国民党(孙中山):陈炯明叛乱→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俄都向孙中山伸出友谊之手→孙中山的思想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3)共产党:中共二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二七惨案”使党看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合作前提: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5)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6)合作标志: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1)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2)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什么是“大革命”?

    1924 年至 1927 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规模更加宏伟,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也被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1) 1926 年 7 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2)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 1926 年,毛泽东指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3) 1927 年初,党领导下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大革命的失败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清党”; 7 月 15 日,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成为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1)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被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2)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主观原因:

    (1)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2)不善于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总结:“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左:实践先于认识,过于激进;右:实践落后于认识,过于保守

   

    举例:中国革命怎么才能胜利?

    中国革命两步走: 在党的领导下,先进行民主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然后再领导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左”倾错误:“一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右倾错误:“二次革命论”,割裂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2)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必须独立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4)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
    第二,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为后来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三,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亲爱的读者:有时间可以点赞评论一下

点赞(0) 打赏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