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此博客运行在jpress系统上,如果你喜欢此博客模板,请加QQ群:1061691290(whimurmur模板/jpress插件),免费下载使用

考研政治分析题分析

7765人浏览 / 0人评论 | 作者:whisper  | 分类: 考研  | 标签: 考研  | 

作者:whisper

链接:http://proprogrammar.com:443/article/432

声明:请尊重原作者的劳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原

    原理 1.人与自然

    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第二,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三,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限制着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原理
    有益的环境改善行为
    环境污染:雾霾
    自然灾害

    原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自然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意、设计改变生活
    文明习惯改变环境(或者相反)
    人们把握和利用规律办事

    原理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好事变坏事(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转换)
    物极必反
    看问题一分为二
    批判地继承
    差异中谋求共识

    原理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而且表现为相反相成
    学会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
    逆向思维

    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两者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举一反三、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批判抽象人权论的错误

    原理 6.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
    看问题既要看全面又要抓重点

    原理 7.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原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认识必须来源于实践
    从主观臆想出发,或者从间接经验出发获得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原理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的概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第一,对象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第二,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而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第三,特点不同。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相互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最后,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理性认识,如果夸大理性认识,忽略感性认识是错误的。
    从实践得来的一手材料是感性认识,如果夸大感性认识,忽略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原理 9.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等。
    (2)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联想、想象、顿悟、灵感等认识形式也属于非理性因素。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和控制作用。

    科学、理论和理性思维对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直觉、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也具有重要作用

    原理 10.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
    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原理 1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1)概念。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正确的认识会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是错误的认识,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2)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前正确的认识,现在被证明是错误
    以前错误的认识,现在被证明是对的
    成功转变为失败
    失败转变为成功

    e.g.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
    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 10~100 克的最少, 1~10 克的稍多, 0.1~1 克和 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 16 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

    思维过程

    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举一反三、对症下药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批判抽象人权论的错误

    第 1 步.碎花瓶的故事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 2 步.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他们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 3 步.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

    e.g.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
    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思维过程

    e.g.

    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
    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

    思维过程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

    思维过程

    毛中特

    是什么?(公有制、民营经济、人大制度、协商民主、政党制度、依法治国、改革开放)

    提问方式:

    如何认识**?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是**?

    答题方向:

    1.概念。
    2.地位和作用。(主语)是我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主语)健康发展,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
    3.性质。(主语)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更好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为什么要做**?

    提问方式:

    为什么要**?谈谈**的必要性?为什么说**事关..?为什么必须进一步**?

    答题方向:

    1.必要性。(主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主语)是一篇大文章,即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主语)是完善**制度,推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2.历史逻辑:地位成就+当前形式+结论

    怎么做**?

    提问方式:

    **的措施、要求、途径?如何进一步推进**?如何落实**?

    答题方向:

    1.万能模版:十四个坚持。坚持党对**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有什么意义?

    提问方式:

    **的意义

    答题方向:
    有利于什么?(主语)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有利于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完善**制度;
    可以怎么样?(主语)可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动力;(主语)可以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语)可以进一步化解**领域的矛盾,推动**方面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说“中国之治”展现了我国的制度自信?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新中国 70 年来,我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首先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性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
    其次,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
    再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正是将坚守道路与自我完善并举、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动制度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展现出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开辟“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如何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之基?(如何将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
    第一,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我们部署各项工作,都要遵照这些制度,不能有任何偏差。涉及方向性问题,必须以这些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
    第二,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我们提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
    第三,严格遵守和执行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要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第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之治”的基石?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第一,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二,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三,它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所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之治”的基石。

    为什么说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第二,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第三,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

    未来,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措施)?

    第一,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工作主线、基本路径、制度保障和具体着力点,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当前,我们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又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
    第三,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四,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五,正确把握维护公平与讲求效率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有机统一起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为什么说政协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实践证明,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所以说,政协制度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举措)

    进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一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服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工作主线,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二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三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

    到 2020 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全国有 60 多万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一些地方农房没有进行危房鉴定,或者鉴定不准。在饮水安全方面,很多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如果到 2020 年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脱贫攻坚成色。如果贫困人口没有脱贫,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我们就无法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如何实现高质量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总体上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还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是脱贫攻坚。现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
    第一,强化责任落实。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第二,攻克坚中之坚。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民族、宗教、维稳问题交织,是决定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的关键。
    第三,认真整改问题。对巡视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应该着力整改。
    第四,提高脱贫质量。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第五,稳定脱贫攻坚政策。考核中发现,一些摘帽县 2018 年以来出现松劲懈怠,有的撤摊子、歇歇脚,有的转移重心、更换频道,对这些状况应该加以纠正。
    第六,切实改进作风。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史纲

    史纲解题思路

    一、单个知识点
    二、材料归纳法
    三、线索串联法

    线索串联 1(国家、国情、背景)

    1.中国有着 5000 年的灿烂文明,曾经在历史上强极一时。
    2.随着外敌的入侵,中国丧失了主权,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过着贫困且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在中国饱受欺凌的时候,中国的各个阶级个阶层都曾经探索过中国的出路(农民、地主、资产阶级),但他们都失败了
    4.在共产党的带领之下,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崛起,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线索串联 1(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近代的困难: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
    2.建国初的困难:反帝反封的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否能继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否能够继续艰苦奋斗有待于检验;
    3,今天的困难:国内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全面小康社会和伟大复兴任务艰巨;国际方面,各种竞争压力充满挑战;共产党方面存在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

    线索串联 2(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3.在新时代,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线索串联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没有提供现成的发展模式,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两次飞跃。
    4.未来还要不断与时俱进。

    线索串联 4(社会主义道路)

    1.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送来了社会主义选择方案。
    3.共产党三件大事第一件。
    4.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中国的优越性所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使劳动人民成为了主人,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010.36 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宋庆龄所说的“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
    (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2011.36 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
    (2012.36 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2013.36 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016.36 分析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 1949 年春,为什么毛泽东把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比作“赶考”?(5 分)
    (2)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5 分)

    思修法基

    个人故事?

    考点定位: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个人品德

    答题方向

    1.理想信念。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青年人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飞自己的个人理想。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增强本领,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把理想转变为现实。
    2.爱国主义。爱国既要弘扬传统精神,又要勇于改革创新。我们要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3.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养成,既要加强个人道德的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也要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个人与他人?

    考点定位:道德(助人为乐,仁爱)、权利与义务

    答题方向

    道德方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要坚持平等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 、互助原则。
    法律方面: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权利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不尊重他人的权利,我们自身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随着我们权利主体意识的加强,我们的权利平等意识以及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也应该相应的增强。

    个人与社会?(时代楷模,英雄模范)

    考点定位:人生价值、爱国主义

    答题方向

    1.人生价值的评价: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看他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我们要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这样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被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2.人生价值的实现: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③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3.人生价值的层次: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

    道德与法律?

    考点定位:公共秩序需要道德和法律共同维护、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答题方向

    1.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道德和法律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道德和法律虽然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在公共生活中,道德是法律的补充,道德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深入法律达不到的领域,因为法律不可能把所有的社会关系纳入其调控的范围。并且道德可以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为法律实施创造了条件。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是治理国家缺一不可的两种方式,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是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纯粹法律:我们要学习遵守法律发挥,培养树立法律思维,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在主张自我法律权利的同时,尊重他人的法律权利,同时履行法律义务。

    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仍然需要中华儿女“为国担当”?

    必背得分语句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爱国仍然具有必要性。
    (1)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2)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它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3)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需要中华民族全体儿女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这就是爱国的担当。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新时代,如何做一个忠诚爱国者?(如何理解“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必背得分语句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爱国既需要情感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合法的方式来进行。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促进民族团结。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

    必背得分语句

    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第一,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应该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
    第二,要热爱伟大祖国。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第三,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
    第四,要勇于砥砺奋斗。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
    第五,要练就过硬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
    第六,要锤炼品德修为。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必背得分语句

    英雄模范是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道德的内涵,展示着道德的力量。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和先进事迹,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当代青年,要学习英雄模范,争做英雄模范。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奋斗中,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如何理解“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必背得分语句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每个人的职业性质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也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看他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我们要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人生追求,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这样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被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必背得分语句

    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首先要准确把握“小我与大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需要的反映。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人也无法生活。个人利益的满足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在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也要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问题: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②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③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准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把握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勇于实践,我们就能很好地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为祖国、为社会多作贡献,成为有价值的人。

    为什么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必背得分语句

    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总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同的人有相对自己而言的幸福。它不仅包括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更强调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并且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而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更美好生活的过程。所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幸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

    广大青年应该如何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个人品德修养)

    必背得分语句

    “真善美”是对广大青年个人品德的要求。个人品德的养成,既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也要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1)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学思并重的方法、省察克治的方法、慎独自律的方法、知行合一的方法、积善成德的方法。
    (3)自觉地向道德模范学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尚道德品格的形成重在实践,贵在坚持。
    广大青年按照以上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结合垃圾分类的案例,分析道德和法律的作用。

    必背得分语句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法律作用的发挥: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道德作用的发挥: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对公民和社会组织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法治和德治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在“垃圾分类”等重要的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立法规范,用制度保护环境,又要注重道德提倡,让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当代世经

    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

    答题模版

    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霸权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是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国应该怎么做?

    答题方向:

    第一,各国应该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第二,各国应该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第三,各国应该坚持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面向未来,我们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面向未来,我们要对话协商、共担责任;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

    外交事务中,中国的态度和做法?

    答题方向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和平与发展承担重要义务与责任。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

    无论什么题,必须要出现的关键词

    答题方向

    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面对世界经济,我们如何实现“拉手”不“松手”,“拆墙”不“筑墙”?(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共同应对当前的经济环境?)

    必背得分语句

    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
    第一,共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面对矛盾和摩擦,协商合作才是正道。我们应该坚持以开放求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削减贸易壁垒,推动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更加完善,共同培育市场需求。
    第二,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我们应该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不是搞知识封锁,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
    第三,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我们应该谋求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如何理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主张?

    必背得分语句

    各国应携起手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 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新型经济全球化,应由世界上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同主导;应继续坚持和维护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体制等规则体制,并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应消除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真正实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应有利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必背得分语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第一,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带来繁荣。中国已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未来将继续大幅缩减负面清单,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并在更多领域允许外资控股或独资经营。
    第二,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维护内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更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我们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愿意进口更多国外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制成品和服务,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第四,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治理。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协调,努力创造正面外溢效应,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第五,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为什么说“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新殖民主义”?)

    必背得分语句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从国内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从国际来看,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可以为世界各国借鉴。“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进行合作,有利于共同编织和平、富强、进步的世界梦,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新马歇尔计划”无论是计划本身还是词语都有一种霸权思维隐匿,是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误读。

    如何理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必背得分语句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近年来,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就是以“传播文明”作为推行霸权的理论工具。我们要倡导多彩、平等、包容和发展的文明观。
    文明是多彩的,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每一种文明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征,也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都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动力。多样文明的共存和发展使得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世界的发展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各有千秋。任何企图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对世界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不同文明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包容差异、真诚互助、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繁荣进步,世界才能实现和平发展。
    文明是发展的,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什么说文化传播,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努力“走得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作用。)

    必背得分语句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让文化“走出去”。我们要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示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要努力让文化“走得好”。

    论述当今世界的形势。(国际背景)

    必背得分语句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依然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态度。

    必背得分语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
    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美国在国际社会的立场、态度和原则。

    必背得分语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宣扬“国强必霸”的逻辑,站在“美国优先”的立场上,希望遏制“中国崛起”,保持和扩大自己的资源版图和地区利益,力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美国的行为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是毫无根据,且别有用心的,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其意在维护“美国优先”的立场和利益,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美国破坏了多边贸易规则和国际经济秩序,伤害了包括中美经贸在内的全球经贸关系,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源,阻碍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复苏。

    如何理解“合作才是中美关系最好的选择”?

    必背得分语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是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美双方要共同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加强合作,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选择,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合作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中美关系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如何认识中俄关系及其意义?

    必背得分语句

    中俄关系密切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
    首先,两国合作的基础牢固。中俄两国在政治上互信,都关切各自的核心利益,在涉及和平发展安全主权等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有相同和相似的观点。
    其次,中俄两国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都有密切良好的合作。最后,中俄两国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双赢的基础上的。
    正确认识中俄关系,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结伴关系但不是结盟关系,是大国关系的典范。这是基于中国从维护自己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从多极化发展趋势下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第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中俄两国是世界两个大国、两大新兴经济体,同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两国关系的发展,既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亲爱的读者:有时间可以点赞评论一下

点赞(0) 打赏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