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此博客运行在jpress系统上,如果你喜欢此博客模板,请加QQ群:1061691290(whimurmur模板/jpress插件),免费下载使用

2020考研政治最后三小时-分析题

4742人浏览 / 0人评论 | 作者:whisper  | 分类: 考研  | 标签: 考研  | 

作者:whisper

链接:http://proprogrammar.com:443/article/433

声明:请尊重原作者的劳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攻关必备

    本科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主要命制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命制 4 道选择题、 1 道分析题,并且每年材料分析题基本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版块命制。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个模块。从今年来说,考查辩证法相关理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考生一定要高度重视。
    研究近年的命题特点可以发现,本科目的材料分析题经常与当年的时政热点结合考查。比如: 2017 年考查的“阿尔法围棋”和李世石的对战, 2018 年考查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19 年考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为此,大家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将所学理论与今年的重要时政热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五四运动 100 周年、中美建交 40 周年、垃圾分类的实施等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唯物论部分,主要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围绕物质的存在形式,形成了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围绕意识的产生、特点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产生了意识观、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本部分可考查材料分析题的原理主要有两个: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辩证法部分,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五对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等内容。另外,还涉及矛盾分析法和辩证思维方式等内容。本部分是今年命题的重点部分,可考查材料分析题的原理主要有五个:发展、本质与现象、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辩证思维方式。
    认识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本质(能动反映)、认识的发展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往复)、真理观(客观性、一元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等内容。本部分是今年可考查材料分析题的原理主要有三个: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历史观部分,主要阐述了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大动力(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本部分是今年可考查材料分析题的原理主要有两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攻关步骤

    本科目一般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命制材料分析题,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辨明问题设定的范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指定原理问题略过此步)。
    第二步: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注意段首、段尾句。
    第三步:回忆与原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包括概念、关系和方法论。
    第四步:运用原理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以 2015 年考研政治真题第 34 题第(1)问为例:

    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
    第一步,从题干关键词可知,本题所考查的互联网即科学技术,因而确定考查范围为历史观。
    第二步,带着问题通读材料。在材料中,阿里巴巴的“宝库”代表的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潘多拉的“魔盒”代表的是消极作用,因此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第三步,追溯与材料相关的原理,在答案中明确原理要点。历史观中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能够带来消极后果。
    第四步,结合原理总结材料。材料强调“互联网到底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这取决于‘命运共同体’如何认真应对”。也就是说,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决定的。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的作用取决于社会,所以根本的是要调整社会制度,通过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创造一个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分析题狂背之一——唯物论

    攻关热词

    自然环境 垃圾分类 尊重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第二,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不当的实践活动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环境问题;适当的合理的实践活动,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第二,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尊重事物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万能模板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合适的实践活动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理告诉我们,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分析题狂背之二——辩证法

    攻关热词

    斗争 转化 战胜困难 发展战略与阶段 渐进性与飞跃性

    一、发展

    第一,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第三,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本质与现象

    第一,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第二,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第三,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第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三,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第四,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第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第三,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四,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四、量变质变规律

    第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第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第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辩证思维方式

    一方面,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另一方面,辩证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万能模板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更加成熟,我们将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同一之中有对立,对立之中有同一,要求同存异。
分析事物就是分析矛盾。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对待矛盾的态度是勇于面对矛盾,强化问题意识,勇于进行斗争,强调斗争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分析题狂背之三——认识论

    攻关热词

    认识过程 伟大成就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坚持和发展真理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一,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第三,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一方面,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另一方面,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

    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方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一,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万能模板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分析题狂背之四——历史观

    攻关热词

    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 以人民为中心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第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第三,一方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第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万能模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先进文化是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凝聚力量、智力支持。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攻关必备

    本科目命题的理论性、时效性较强,往往集中于当年的理论热点和社会热点,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是本科目的核心命题点。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和记忆,方能事半功倍。
    从过去十年的命题规律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命题点主要集中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部分,并且几乎占据“毛中特”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二,其他章节的考查相对比较均衡。
    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五四运动 100 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70 周年等周年事件以及热点问题,可以说重点、热点非常鲜明,考生务必予以重视。

    攻关步骤

    本科目分析题的考查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第一问通常设问“是什么”“为什么”;第二问通常设问“怎么做”。当然,实际提问语通常是材料中的原话,考生需要自行“翻译”出来,才能对应作答。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精准审题。要牢牢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包括实体关键词(用以确定考点与内容)和逻辑关键词(用以确定答题的方向和层次),根据关键词确定答题思路和内容。
    第二,厘清逻辑。在内容上,要做到针对问题、运用知识和结合材料。所谓针对问题,就是针对问题本身的范围和方向,不跑题不偏题,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思路;所谓运用知识,就是根据题目所确定的理论知识点,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所谓结合材料,就是对相关材料进行简要分析和概括,运用材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第三,分点论述。分析题对于卷面的要求比较高,在论述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项要求:一是对答案进行逻辑分段,每段前面加上序号,一般 3 到 4 段为宜;二是重点突出,重要得分点(特别是书本理论)需开门见山;三是字迹工整、书写清晰、格式规范,注意行间距和字间距应适当加,不要过分拥挤,非关键性错误尽量不要涂改,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以 2015 年考研政治真题第 35 题第(1)问为例:
    现阶段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应坚持“让大猫小猫都有路走”?
    在这一问题中,实体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猫小猫都有路走”,逻辑关键词为“为什么”。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可以把“大猫小猫”转化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从而可以确定考点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再根据逻辑关键词“为什么”,可以确定我们要回答的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题狂背之五——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制度

    攻关热词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和意义 完善政协制度的举措

    e.g.

                                      画出最大同心圆,携手奋进新时代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植根中国土壤的一项新型政党制度。 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于通过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兴业聚合力,为发展添动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在民主集中制。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能听意见、敢听意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协商,遵循规则、有序协商,体谅包容、真诚协商,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要完善制度机制,坚持党委会同政府、政协制定年度协商计划制度,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为协商民主落到实处夯实制度保障。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举事必成。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 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只有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奋进正能量,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寻求最大公约数,归根结底要靠政协委员坚持为民情怀,认真履职尽责。“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只有站稳政治立场、坚持政治原则,全面增强履职能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才能以模范行动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风采,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待。
                                                                                        摘编自新华网(2019 年 9 月 21 日)

    (1)如何理解“只有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奋进正能量,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 (5 分)
    (2)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作用? (5 分)

    【参考答案】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进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一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二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万能模板

    今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70 周年,关于我国政党制度和民主形式是考试的重点

(1)主题关键词(问题):如何聚同化异,靠的就是协商,如果画出同心圆,靠的也是商量协商,所以第一问是在考协商民主。第二问“如何发挥新兴政党制度?”所谓的新型政党制度就是政协制度,而“如何发挥”就是再问我们办法和举措
(2) 答题套路:第一问,列举协商民主的一些优点,好处,意义即可说明结论。第二问怎么做,主要应该回答让政协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保障各方的权利和利益,更好地参与国家管理,更好地承担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使命。

    分析题狂背之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攻关热词

    科技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
    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深化改革,跑出创新“加速度”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用一根头发就能掌握生命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借助人工智能,清洁机器人既能实现排水、加水、充电一体化操作,还能自主上下电梯、清扫不同楼层;运用人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视觉智能系统仅需 10 秒,就可在百万人群中实现个人精准定位……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采访,涌动的科技创新浪潮激荡人心。
    如果说,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曾让世界惊叹,那么现在,令世人瞩目的不仅是一以贯之的“深圳速度”,更有持续提升的“深圳质量”。曾几何时,深圳被外界称为“山寨王国”“仿冒商品之都”;时至今日,“中国硅谷”“创新中心”已经成为深圳的新名片。这种变化,折射着深圳快速进化的创新生态。从“会奔跑的智能机器”电动巴士,到“会飞的智能机器”无人机,再到如纸般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深圳用创新刷新着城市气质、续写着增长奇迹。这样的转变,也引得外媒感慨: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能在一年内转化成实际产品并推向市场,这种事情,只有深圳做得到。
    创新能力的增强、一座城市的崛起,绝不仅仅只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正是因为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企业创新才有法治保障;正是因为持续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企业才能安心做优做强;正是因为不断补齐生态环境、原创性基础研究平台等短板,企业才愿意留下来抱团创新……事实证明,企业和人才会用脚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投票。也可以说,支撑深圳创新转型的动力,既来自改革的具体举措,更源自改革的精神文化。
    中国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美国《福布斯》杂志一篇文章曾如此发问,并作出回答:中国要从一个“大批量生产者”变成一个“高质量大师”。其实,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早已起势,壮阔的改革创新之潮正澎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面向未来,中国改革,步履坚定;中国创新,动力十足。
                                                                摘编自《人民日报》

    (1)深圳从“山寨王国”到“中国硅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 分)
    (2)如何发挥好“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作用”? (6 分)

    【参考答案】

    (1)深圳从“山寨王国”到“中国硅谷”的变化说明了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 发挥好创新的新引擎作用,我们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 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 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 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 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万能模板

    创新发展作为五大理念之一,是近年来的热门考点,题目考到了科技、人才、等关键词,要回答的都是与创新有关的内容。

    (1)主题关键词(问题):本题设问处有“中国硅谷”,“创新”这样的字眼 ,足以定位这道题目要考的知识点是创新。
    (2) 答题套路:第一问,问我们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应该回答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可以应对环境新变化,可以为发展注入动力,可以更好引领新常态,我们进一步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问,很明显是在问措施和怎么做了。我们可以依照关键词展开,必须回答的关键词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政策”。

    分析题狂背之七——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之治

    攻关热词

    国家治理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
    中国之治 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 1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正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这些若干重大问题的提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标志。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因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现代化、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使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社会风险有效化解、社会生态得到优化,确保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在“国家”治理的落点上,它当然指向基于国情的特殊性;但就“现代化”的目标取向而言,它既有国家个性,也有国家间的共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提出的一个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长远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 2
    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破题之钥、奠基之石。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为什么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5 分)
    (2)如何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破题之钥、奠基之石”? (5 分)

    【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同时,又不能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同起来,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就越强。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把两者当作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通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2)“中国之治”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高,充分彰显其优越性。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万能模板

    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今年考研必考内容,而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分析论述题最重要的命题点,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主题关键词(问题):本题设问“为什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就是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含义、重要性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第二问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之治的奠基之石头,这是在问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在哪里?
    (2) 答题套路:第一问,先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内涵以及性质,然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谈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问,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之间的存在着 13 各方面的显著优势,正因为这些优势的存在,它成为中国之治的奠基之石。

    分析题狂背之八——实体经济与对外开放

    攻关热词

    制造业 实体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外开放

    材料 1

    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传承和弘扬“晋江经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对这一经验进行总结、创新和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实体经济,做强做优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是经济之本。“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晋江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政府引导结合起来,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质量结合起来,使企业规模由小变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新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实力。这一经验表明,在转型发展中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根据本地资源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努力把传统产业做优,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大规模,不断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 2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 2 500 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摘编自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

    (1)结合“晋江经验”,谈谈如何发展实体经济。 (5 分)
    (2)如何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5 分)

    【参考答案】

    (1)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必须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重要领域改革力度,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2)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就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在促进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当今时代和世界发展趋势看,全球化的加速使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度增加,这更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开放发展战略),共同应对挑战,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共同发展。

    万能模板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就是实体经济,所以实体经济是重要考点之一。对外开放也是近几年来的重要热点话题,容易在毛中特和当代两门课中结合出题。

    (1)主题关键词(问题):本题设问直接告诉我们关键词“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
    (2)答题套路:第一问,我们只要围绕实体经济谈措施就好了,例如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鼓励实业兴国等等,当然也可以适当论述 实体经济在整个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实体是立身之本,是财富源泉等等。第二问,主要论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从当今时代来看,这是一个开放的是到,封闭没有出路;从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对外开放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出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即可。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攻关必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史,即从 1840 年到 1949 年;第二阶段,中国现代史,即从 1949 年到现在。中国近代史,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可分为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 1840 年到 1919 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历史,这些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不同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是本科目考查的重点、难点所在,考生尤其要注意与中国共产党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具体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可分为四个“小阶段” ,分别为: 1919 年到1927 年,是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又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 年到 1937 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又称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37 年到 1945 年,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现在教材将 1931 年到1945 年,统称为抗日战争时期),又称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5 年到 1949 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又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现代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第一个时期,从 1949 年到 1956 年,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它包括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②第二个时期,从 1956 年到 1976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中, 1956 年到 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 年到 1976 年是“文化大革命” 时期。
    ③第三个时期,从 1976 年,确切地说从 1978 年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这部分,考生应重视真理标准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等大事件。

    攻关步骤

    牢固树立学习本科目的指导思想,即“四个选择” 。所谓“四个选择” ,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据国情和世情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本科目分析题命制的指导原则。因此,考生要自觉地把“四个选择” 指导原则深入吾心,精熟把握。重点注意以下整数纪念年事件:
    第一, 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人民政协成立 70 周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70 周年,考生需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以来的成就与原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纲领》的内容与意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等问题。
    第二, 2019 年是五四运动 100 周年,考生需关注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问题。
    第三,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考生需围绕具体主题总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做的实践、贡献及其成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进行作答。另外,考生要特别注意结合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阐述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新提法、新概括和新表述,并将其贯穿于答题过程中。这是获得本科目分析题高分的关键。

    分析题狂背之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

    攻关热词

    伟大成就 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材料 1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都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都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衷心祝福。
    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向一切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表示深切的怀念!向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爱国同胞,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和支持中国发展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70 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向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 100 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70 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要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摘编自《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 2

    1949 年 3 月 23 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25 日进驻北京香山,这里成为党中央所在地。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同志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的伟大号角,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各地胜利大进军,彻底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这里,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各界人士共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制定了一系列基本政策,描绘了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
    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摘编自《习近平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新华网(2019 年 9 月 12 日)

    材料 3

    在中国西南高山峡谷间的一条高速公路上,一辆汽车在飞驰。驾车者是一位外国人,他一边行驶一边念叨, “这令人难以置信!无论多高的山峰,还是多深的峡谷,都挡不住他们! ” 这是英国著名媒体人克拉克森在做《中国的公路网》电视节目的现场报道。同样是著名记者的美国人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的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这样写道探访长征路线的经历: “1984 年 4 月、 5 月和 6 月……在那边远地区漫长的旅程中,我们主要乘坐吉普车、小型汽车和指挥车,行进在当年红军男女战士们完全徒步走过的地方。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 ”
    回望来时的路,我们的红色政权从井冈山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走来,从二万五千里的危难艰险中走来,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走来,到今天在中国大地铺设下四通八达、星罗密布的公路、铁路、水路。连接昨天与今天、贯通小路与大路的,是我们坚持真理、走自己路的执着探索。
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雄关,正是因为我们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探讨中国成功的秘诀。其实,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只是看准了方向,咬紧了牙关, 抵住了眩惑,用自己的脚步走出了行者无疆。因为我们始终坚信,只有跋山涉水者,才能真切感受山川的壮丽;只有奋力攀登者,才能亲眼目睹最美的日出。
                                                           摘编自《雄关漫道真如铁》《人民日报》(2019 年 9 月 26 日)

    (1)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
    (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
    (3)为什么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雄关,正是因为我们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 ?
    (4)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答案要点

    (1)第一,新中国成立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曾经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再任人宰割、受尽屈辱。第二,新中国成立为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制度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清除了中国走现代化道路的根本障碍,为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基础变革、为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新中国成立使得全民族共同汇聚为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磅礴力量。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为了民族复兴而奋斗就是为自身利益而奋斗成为一种真实的逻辑。
    (2)第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赶上时代” 到“引领时代” 的伟大跨越。事实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第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 98 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实践证明,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能不断取得胜利得保证。
    (4)第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起于1949 年新中国成立,止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二是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其基础和源头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万能模板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彻底结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历史发展开启了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分析题狂背之十——五四运动 100 周年

    攻关热词

    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

    材料 1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青年朋友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衷心希望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4 月 30 日)

    (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 ?
    (2) 如何理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
    (3)简述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第一,在 1914 年至 1918 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促使中国先进分子去思考和探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路” 。第三,在 1919 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 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的正义主张遭到拒绝,竟然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因此,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
    (2)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第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条件。第三,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四,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体现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 。
    (3)第一,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第二,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第三,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万能模板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前所未有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    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分析题狂背之十一——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攻关热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利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 1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
    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摘编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材料 2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
    (2)结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答案要点

    (1)第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第二, 98 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引领中华民族不忘初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乘胜前进。
    (2)第一,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9 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飞跃。第二,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万能模板

    中国共产党来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它分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是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站起来;第二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是让底子薄、人口多的中国人民富起来;第三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是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伟大祖国强起来。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还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攻关必备

    本科目主体部分可以分为思想、道德、法律三大版块。按照章节对应关系,前四章是思想版块,分别对应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第五章是道德版块,分别阐释了道德的基本理论、道德传统、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四个领域的道德。第六章是法律版块,分别对应法学原理、法律体系、法治思维与法治道路,权利义务等内容。
    2020 年本科目考试大纲与前一年相比无变化。但分析题的命题重心会根据每一年的热点不同和排除近几年已考点的要求进行调整。本科目的分析题一般会选取既有原理色彩,又有现实关联性和热点关注度的考点,有时还要求能够兼顾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的联系,经过这样层层筛选,可以命制分析题的考点就不多了。一般而言,按照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分析题命题概率的大小排序,本科目分析题的命题重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到各年度则由当年热点影响考点排序):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本科目标志性的知识点,在过去几年的考试中,多次围绕这个知识点命制分析题(2011、 2014、 2017 年的分析题都有所涉及)。而且本科目的很多原理是相通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条条大路通价值”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集体主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得失观、幸福观等问题,最终都可以结合甚至转换成人生价值的问题来回答。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将个人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等问题,是今年最值得关注的重要考点。
    第二,理想观。理想观和价值观是相通的,也是重要的分析题考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 2014 年命制过分析题,理想信念的作用以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在 2018 年命制过分析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立志做大事与立志须躬行、艰苦奋斗中实现理想是今年要关注的重要考点。
    第三,道德观。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该原则,可以结合爱国奉献、得失观问题,或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命制分析题。结合张富清的材料考察得失观与集体主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 ” 品德的作用与养成,也是今年值得关注的考点。
    第四,法治观。 “法律基础” 部分以命制选择题为主,很少单独命制分析题。但也有例外, 2015 年就以“依法治国” 为题命制了分析题,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例外” ,因为 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是以“依法治国” 为主题的。 “热点决定考点” ,这是预测分析题的风向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体现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考点,也是要关注的重要考点。

    攻关步骤

    在作答分析题时,要注意原理和材料的结合,首先要“破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问题的考点,即教材中的相关原理,然后以原理中的主题句和关键词为纲目,以材料分析为填充。切忌把材料分析当成语文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只分析材料,不回答原理,望文生义、有感而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应该是:
    第一步,看题号定科目:历年真题都约定俗成地保持了不变的科目顺序,考研政治五大科目,各科目都有一道分析题。对应的题号分别是:第 34 题: “马原” ;第 35 题: “毛中特” ;第 36 题: “史纲” ;第 37 题: “思修法基” ;第 38 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
    第二步,读材料找考点:分析题其实就是一道论述题,在问题中,往往已经点明了考点,如果题干中使用了文学化的表述,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利用材料中表述的意思,进一步确定考点。本科目的考点,往往是那些充满了哲学意味,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段落,很多都表现为一组关系命题,例如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小我和大我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等。也就是人生观、理想观、道德观、法治观原理性考点。
    第三步,答原理写材料:分析题的答案以原理为主,以填充材料分析为辅。应对“采点给分” 的策略有两种:第一种是前半部分集中答原理,后半部分集中答对材料的分析与拓展。这种思路适合考点较为单一的题目;第二种是将对材料的分析拓展,散布于每一个原理之后,作为对原理的解释或填充,这种思路适合材料分散,考点较多的题目。但是无论哪种题型,都要先用材料引入一下,俗称“破题” 。把材料中使用的关键词和答案原理中的关键词对接起来,比如 2011 年分析题“给人温暖就是给自己幸福” 解读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2013 年分析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解读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016 年分析题“好家风” 解读为传统美德; 2019 年分析题“英雄精神” 解读为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等。答题的三段论是:材料——原理——材料,以材料入题,以原理展开,落实到材料结尾。
    分析题要想得高分或者少失分,除了掌握以上答题要领之外,在卷面上还要注意以下口诀: “宁瘦勿漏,宁丑勿乱,宁胡说勿不说。 ” 就是说,答题要点要全面,宁可每个要点说不多,切记不要漏点,因为阅卷是采点给分。宁可书法写得丑,但也不要写得乱,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尤其是作为得分要点的主题句和关键词要突出。如果遇到确实不会的题目,宁可“胡说” ,对材料进行阅读理解,也不能不说,白卷一定是零分,但有字的卷子,就不一定了。

    分析题狂背之十二——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攻关热词

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五四运动 100 周年 习近平讲话 共和国勋章 爱国奉献 英雄模范
人生价值 人生追求 小我大我 集体主义 得失观 幸福观 艰苦奋斗 王继才
黄文秀 张富清 于敏 黄旭华

    (一) 热爱祖国

    材料 1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 “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4 月 30 日)

    材料 2

    做人最大的事情, “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人人都想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三不朽” ,但这一切都要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为前提。祖国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支撑和依托。那些英雄模范之所以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以及“人民英雄”“人民科学家” 等称号,之所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 ,最根本的就在于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英雄模范具有强烈的爱国之行。爱国从来不是口号,爱国主义只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在为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前有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 元勋,为了锻造大国重器,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后有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新时代科学家,为让国家成为领跑者,坚守理想、不知疲倦、争分夺秒,成为人们心中的“科研疯子” ,创造了无比辉煌的科研成果。他们的爱国行为感天动地,也给国家带来了改天换地的喜人景象。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 爱国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恒定如一;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那些英雄模范的感人之举,就在于情愿燃烧自己的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民楷模” 王继才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无怨无悔坚守和付出 32 年,直至生命结束。黄旭华院士隐“功” 埋名 30 年不言悔,屠呦呦 60 多年未停止中医药研究,于漪从教 68 年不离讲台,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袁隆平 90 岁高龄依然攻关不止,孙家栋坚持一辈子与卫星打交道……他们是实干爱国的模范,是大写的爱国者、真正的爱国者。
    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也是永恒的课题、永远的进行时。我们只有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像他们那样心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书写壮美的人生篇章。
                                      摘编自:像英雄模范那样至诚报国《光明日报》(2019 年 10 月 11 月 2 日)

    (1)新时代青年应该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如何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答案要点:

    (1)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 “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爱国从来不是口号,爱国主义只能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做忠诚的爱国者。新时代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2)在爱国奉献中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就是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在爱国奉献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我们要以王继才、黄旭华等英雄模范为榜样,像他们那样心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书写壮美的人生篇章。

    (二) 奉献社会

    材料

    黄文秀,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理论科副科长,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2019 年 6 月 16 日,黄文秀因惦记百坭村的防汛抗洪工作和群众安危,在看望做完手术不久的父亲后,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年仅 30 岁。黄文秀牺牲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她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 月 1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黄文秀先进事迹,追授她“时代楷模” 称号。
    黄文秀从大山走出又回到大山,以满腔的青春热血走上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把个人价值与党的事业相对接、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相连接,脚踩大地,胸怀祖国,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乡土、以行动诠释赤诚,用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作出令人景仰的时代回答。黄文秀心中有爱,也很爱美。在北京读书时,她总是尽可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但当了驻村第一书记投身扶贫事业后,她就将自己的爱美之心悄悄地“藏” 了起来,把自己的儿女情长深深地“藏” 了起来。她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了运动装,在山野村屯间奔忙,身上透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个爱笑的姑娘甚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领导、同事多次关心她,热心人要给她介绍对象,她的回答是: “等百坭村的乡亲都脱贫了,我一定轰轰烈烈爱一回,让乡亲们做证婚人。 ” 在百坭村住处,大家看到她房间内有五双鞋:两双运动鞋,两双水鞋,一双凉拖鞋。那条她心仪已久的鱼尾裙,都还没有摘掉吊牌,一直静静放在衣柜的最底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黄文秀把“小我” 融入“大我” ,努力追求“无我” ,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大情怀。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奉献是青春最美丽的姿态。还有什么比奉献青春更慷慨的呢?!黄文秀把璀璨的青春献给人民群众,把宝贵的生命献给扶贫事业,用自己的言行给胸怀大爱的青春提供了最好的人生注脚。
                            摘编自: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求是》 2019 年 9 月 17 日

    (1)黄文秀的事迹体现了怎样的人生追求?
    (2)为什么说“奉献是青春最美丽的姿态” ?

    答案要点:

    (1)黄文秀的事迹,体现了她“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的人生追求。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只有自觉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才能够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创造不朽的业绩。黄文秀把个人价值与党的事业相对接、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相连接,脚踩大地,胸怀祖国,用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诠释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2)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奉献是青春最美丽的姿态。还有什么比奉献青春更慷慨的呢?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准在于社会价值。具体而言,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在今天,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黄文秀把璀璨的青春献给人民群众,谱写了无悔的青春,书写了大写的人生。

    (三) 淡泊名利

    材料:

    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当这些熟悉的名字在耳边回荡,他们的贡献和作为已经成为里程碑。或许,在多少年前他们并不为人所知,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在中华大地上闪耀。他们在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之时,也真真切切地实现着人生价值,书写着无悔人生。
    与国同行,时代的楷模人人尊崇。 9 月 29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勋章上镌刻的不是别的,恰恰是为国为民所建立的功勋。一时间, “英雄” 再度成为网络上的高频词。当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时,在生死考验的那一刹那,脑海中萦绕的是什么旋律?是忠诚,是国家,是胜利。
    1955 年,张富清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了一生。在深藏功与名的人生中,心中最牢不可破的就是为国家奉献的信念。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爱国,所以一腔赤诚。且看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初心不改,奋斗不止,令人肃然起敬,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奋斗中,不朽功勋就这样产生。
    时光回到 1960 年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还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默默无闻的坚持,不求名利,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在奔波和埋头苦干的人生征程中,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前景?是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是国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说: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对英雄模范的表彰。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 人生无悔,与国同行,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以浸润人心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的大进程,这是时代向每个人发出的召唤。
                                        摘编自:人生无悔,与国同行 ,《中青在线》 (2019 年 10 月 1 日)

    (1) “深藏功与名” 的张富清、于敏等人对我们看待得失有什么启示?
    (2) 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小我与大我” 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张富清、于敏等英雄模范,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一生奉献,他们的事迹启示我们,正确看待得失,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惧怕一时的失,也不要满足一时的得。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代表这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与社会的兴衰,与每一个人得失都息息相关。国家和人民的得失才是长远的得失。看待得失,还要把格局放大一些,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国家的得失才是大的得失。只有胸怀祖国和人民,跳出对狭隘利益的计较,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成就大写的人生。
    (2)个人之小我,与国家集体之大我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作出牺牲。习近平说: “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 ”

    (四) 艰苦奋斗

    材料 1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动了我们民族精神、意志、力量的一次次升华。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4 月 30 日)

    材料 2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我记得, 1981 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响亮口号,今天我们仍然要叫响这个口号,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摘编自: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8 年 5 月 3 日)

    (1)为什么“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 ?
    (2)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新时代的“追梦者” 和“圆梦人” ?

    答案要点:

    (1)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实现民族复兴理想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接力奋斗中实现。
    (2)成为追梦者。就是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成为圆梦人,就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立志须躬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 。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万能模板

    本专题涉及做忠诚的爱国者、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成就出彩人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得失观、集体主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等考点。真题不会一下涉及这么多考点,但这些考点和原理本身具有相同之处,可以根据题目的需要灵活取舍和组合,或者有意识的出现多个关键词。下面再提供一个此类专题通用的备用答案模板: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国家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广大青年思考人生(幸福、得失、理想、爱国等)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关系,把个人之小我和社会(国家、集体、他人)之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国家、集体、他人)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在为国家、社会(集体)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书写大写的人生。

    分析题狂背之十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攻关热词

奋斗 幸福 幸福观 苦乐观 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 小我与大我 物质与精神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马克思 习近平讲话

    材料 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我还要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讲: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摘编自:习近平:在 2018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新华社 2018 年 2 月 14 日)

    材料 2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摘编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做奋斗者,谋大幸福
    (1)为什么说奋斗者是最享受幸福的人?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

答案要点:

    (1)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奋斗的困苦与幸福的快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在奋斗中,个人不仅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精神更加充实、满足,更加幸福。所以说,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2)马克思所说的: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指的是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相反,只有在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幸福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产生更大的幸福感,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促进。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奋斗中,做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

    (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幸福观

    (1)如何评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幸福观?
    (2)在幸福问题上如何正确看待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幸福观,是错误的人生观在看待幸福问题时的反映。这些错误的幸福观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极端、狭隘和片面,扩大了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精神生活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需要,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物质欲望和一己私利。广大青年应当认清这些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实质,正确认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谱写自己的幸福生活。
    (2)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快乐的重要方面,但人的幸福快乐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幸福与物质财富占有的数量不是正相关的,但与内心精神的满足却是成正比的。如果把幸福仅仅维系在物质欲望上,那么这种幸福就注定不能长久,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要更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才会有持久的幸福。

    万能模板

    本专题主要涉及幸福观、苦乐观、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反对错误人生观、艰苦奋斗等知识点。幸福观共有三个维度可以考察。第一个维度是幸福需要奋斗,可以结合与奋斗相关的知识点考察,如苦乐观。第二个维度是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这可以结合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小我和大我),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等考点进行拓展和考察。第三个维度是物质和精神,这个可以结合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进行拓展和考察。

    分析题狂背之十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攻关热词

法安天下 德润人心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思想道德与法律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
不兴 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讲话 特赦令 立德树人 扣好品德的扣子 法治体系 法治
思维 国家治理现代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

    (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材料

    2019 年 6 月 29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对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
    我国自唐代以来就形成了“盛世赦罪” 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至 1975 年,先后进行过 7 次特赦, 1959 年第一次特赦是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 2015 年,根据现行宪法,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实行特赦。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王平认为,此次特赦延续了 2015 年特赦的思路,而且在 2015 年特赦四类服刑罪犯的基础上增加五类服刑罪犯。这充分彰 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续中华文明慎刑恤囚、明刑弼教的优良传统,推进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执政自信和制度自信。
    根据国家主席特赦令,对依据 2019 年 1 月 1 日前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正在服刑的九类罪犯实行特赦:
    一是参加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参加过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对外作战的;
    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过较大贡献并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 等荣誉称号的;
    四是曾系现役军人并获得个人一等功以上奖励的;
    五是因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
    六是年满七十五周岁、身体严重残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
    七是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
    八是丧偶且有未成年子女或者有身体严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确需本人抚养的女性,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
    九是被裁定假释已执行五分之一以上假释考验期的,或者被判处管制的。
    张明楷认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罪犯为民族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做过贡献,对他们予以特赦,有利于激发爱国热 情、振奋民族精神。第三类和第四类罪犯为国家强大和综合国力提升,巩固国防和保卫祖国做过贡献,对他们实施特赦,有利于激励创新创造,弘扬为国奉献精神, 形成尊崇军人、激励军功的良好氛围。对于第五类罪犯,张明楷表示,防卫过当、避险过当是行为人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或者紧迫危 险,在实施防卫或者避险行为过程中发生的。这些罪犯的特殊预防必要性小,原本被判处的刑期短,或者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服刑。对他们予以特赦,有利于在全社会 弘扬见义勇为精神,鼓励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等工作。
    对于第六、七、八类罪犯,王平认为,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对老人、未成年人和妇女的关心帮助。在我国刑事司法领域,犯罪的老人、 未成年人和妇女有更多机会获得从宽处理,这也与“矜老恤幼” 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
    对于第九类罪犯,张明楷认为,他们有悔改表现或犯罪轻微,再犯罪危险性较小,予以特赦有利于促进其更好融入家庭、回报社会。
    “要注意到,对这九类罪犯的特赦,刑种、刑期等都有限制,例如贪污贿赂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罪犯不得特赦。 ” 王 平表示,这体现了宽中有严、慎重有度,既维护刑事判决稳定性和严肃性,也兼顾了对罪犯宽宥人道与确保社会安全之间的平衡。
                            ——摘编自: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重大举措——专家解读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之际实施特赦(新华网 2019-07-01)

    (1)为什么国家治理需要法律与道德相结合?
    (2)特赦令是如何体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

    答案要点:

    (1)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如车之两轮或鸟之两翼,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既要发挥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2)特赦是一项国际通行的刑事政策措施。依据我国宪法和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国家可以对正在服刑的罪犯实行特赦。特赦令于法有据,是法安天下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特定种类的“有过重大贡献” 值得“道德同情” 的罪犯进行赦免,也体现了德润人心的执政自信和制度自信。依法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互促进,重要一面就是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特赦令的签署,就是在司法领域法治德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材料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 年 4 月 30 日)

    (1)为什么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
    (2)青年人应该如何“扣好品德的扣子” ?

    答案要点:

    (1)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在个人的素质结构中,品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才智等其他素质的完善和成就,也离不开品德力量的支持。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 “德” 是摆在第一位的。国无德不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2)青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品德的养成决定了青年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品德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品德的养成要做到向上向善,知性合一。重在实践,贵在坚持。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坚持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方法,日积月累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制度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刚性的制度要顺利运转,必然离不开法治保障。从制定监察法到为疫苗管理进行专门立法,从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到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法治体系、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从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到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再到宣示“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 ,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不断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 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 我们“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强调“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 ,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拍 胸脯表态、拍屁股走人” ;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动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这些深刻变革,凝聚起全社会的法治信仰,筑牢了国家制度文明的基石。
    “法者,治之端也” 。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华民族 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能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不断前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
                                     摘编自: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 2019-10-28

    (1) 如何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 如何正确理解法治思维?

    答案要点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者,治之端也。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2)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主张法大于权。主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特征。

    万能模板

    本专题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品德的作用、品德的养成、法治体系与法治思维等多个知识点。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用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热点材料引出(2019 年分析题),也可以用网络道德与法律问题引出,如果涉及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答题时,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于道德,或者把道德表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用网络问题引出的话,可以把加强网络道德自律作为道德部分的论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论述,可以修改为依法治网 与以德治网相结合的表述。 2019 年国家主席发布特赦令,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典范,应当高度关注。品德的作用,可以用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的讲话来引出,也可以用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材料引出。法治体系与法治思维则与十九届四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关。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攻关必备

    本科目主要包括当代国际格局、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五大板块,其中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必考部分。今年是中俄建交 70 周年、中法建交 55 周年、中美建交 40 周年。同时,博鳌亚洲论坛(3 月海南)、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 月北京)、 2019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4-10 月北京)、亚洲文明对话大会(5 月北京)、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 月上海)等活动在中国举办,考生们需要了解掌握。其中重点考察经济全球化、大国关系、倡导多边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外交思想等内容。所以,考生一定要重点复习这几部分内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主要包括当代国际格局、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政治、当代世界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五大板块。
当代国际格局部分,主要是历史背景,考生需要掌握两极格局解体和世界多极化两个考点。本部分考生要掌握的万能答题语句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多边主义是现有国际秩序的基石,坚持多边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只有坚持多边主义,国际关系才能逐渐实现民主化,国际格局才能逐步走向多极化。
    当代世界经济部分,是必考部分,也是本科目的现实背景。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等五个考点。从历年真题来看,本部分是重点命题部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本部分考生要掌握的基本观点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坚持开放合作, 支持经济全球化,维护多边主义,携手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多边主义,超越了以往构建国际秩序的思维和视野,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互联互通、政治互信和共建共享。
    当代世界政治部分,是重要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五个考点。从历年真题来看,本部分重点考查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考点,联合国考点逢整数年必考(2011 年、2016 年)。今年是中俄建交 70 周年、中法建交 55 周年、中美建交 40 周年。考生除了要掌握这几个整数年相关考点内容外,对基本观点要有准确把握: 1.中俄互为重要邻国,两国政治上彼此信任,经济上互利合作,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2.中美关系 40 年来风雨兼程,既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两国要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当今中美战略竞争虽有所加剧,但两国要继续寻求对话和谈判解决的思路,避免滑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3.中欧关系当前总体向好,双方之间共识远远多于分歧。特别是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中欧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方面有着一致立场和共同诉求。 4.维持大国关系的战略稳定,要妥善管控彼此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分化,不断增加彼此的合作点,及时缓解彼此的摩擦点,始终坚持以发展、大局、长远的眼光来运筹大国关系。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5.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依存、 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牵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当代世界中的发展中国家部分,主要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等三个考点。本部分考生主要掌握基本观点: 1.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中国与非洲始终是患难与共、相互扶持的兄弟和伙伴。 携手非洲伙伴共建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始终不忘的“初心”与“使命”。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部分,主要包括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对外工作新思想新论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四个考点。从历年真题来看,本部分是重点命题部分,尤其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外交思想。本部分考生要掌握的万能答题语句为: 1.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3.中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秉承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精神,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国际和平、安全与合作。中国始终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摒弃强权政治和零和博弈,积极践行“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攻关步骤

    本部分分析题的答题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辨明问题设定的范围——当代世界经济或当代世界政治。
    第二步,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第三步,回忆与题干相关的考点内容。
    第四步,运用已背考点内容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先写所涉及的考点内容,再结合材料。在此,考生要注意,考试是按点给分的,因此,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先写出材料所体现的最重要的考点,并根据重要程度依次作答,尽量用更多的理论语言来解释材料。用题干和材料中看出的所有和考点相关的关键词组织语言,结合背诵的万能句和基本观点回答问题。
    以 2014 年考研政治真题第 38 题为例:
    在“世界变平”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要培养‘学习如何学习’的能力”?
    第一步,从题干得知,此题设定的考点为:经济全球化。
    第二步,带着问题通读材料,在材料中,从全球化的趋势,到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再到后面每个人将如何自处,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与综合国力竞争两个考点相结合的内容。
    第三步,回忆与上述材料相关的考点内容,在答案中用理论来解释材料。本题中,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正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科技加速发展,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人类的各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既相互竞争又密不可分。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世界的急剧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

    分析题狂背之十五——大国关系

    攻关热词

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中美关系 中俄关系 中欧关系 和平发展道路 合作共赢 人
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多边主义 反对零和博弈 反对霸权主义 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不针
对第三方的新型国际关系 完善全球治理

    材料 1

    2019 年 1 月 1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 40周年。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 40 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 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特朗普在贺信中说, 2019 年 1 月 1 日是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40 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我个人的优先事项。我们强有力的友谊为两国在未来数年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摘编自《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庆祝两国建交 40 周年》

    材料 2

    我们不会忘记,在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中苏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用鲜血铸就了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即承认并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大批苏联专家援华,用智慧和汗水帮助新中国奠定了工业化基础,也书就了两国人民友谊的佳话。
    经历了中苏关系的起伏后,双方着眼时代发展潮流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推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开创性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中俄关系,为两国关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 21 世纪,面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双方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理念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坚定视彼此为本国外交优先方向,建立起完备的各领域交往机制,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蓬勃开展,国际协作密切有效,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努力,并肩前行,开创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2019 年 6 月 5 日)

    材料 3

    国家主席习近平 25 日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造更加坚实、稳固、富有活力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习近平指出,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法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健康稳定发展。总统先生就任以来,两国关系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又迈上了新台阶,取得很多新成果。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既是中法建交 55 周年和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00 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知古可以鉴今,为了更好前行。中法建交打破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控制的两大阵营垄断国际事务的局面,是国际政治多极化之始。法国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国和欧盟重要成员,长期奉行友好的对华政策。中法关系 55 年来虽也经历过曲折,但从总体来看,两国政治互信和经贸互惠关系持续推进,是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友好相处与互利合作的典范。在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盛行的今天,中法合作的成功告诉世人,国际交往不是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争夺,互利共赢是完全可能的。
                                    摘编自《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谈》(2019 年 3 月 25 日)

    (1)如何理解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2)怎样看待中俄“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3)为什么说中国外交的积极姿态体现在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塑造和主动作为?

    答案要点

    (1)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事关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繁荣与稳定。两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高度互补、利益交融的互利共赢关系,不仅两国受益,而且惠及全球。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由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两国在经贸合作中难免出现分歧和摩擦。在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历程中,也曾多次出现波折、面临困难局面。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在中美经贸磋商总的方向上,中国不是向后看,而是向前看。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分歧和摩擦,最终需要通过对话和磋商来解决。中美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协议,符合中美两国利益,顺应世界各国期待。希望美国同中国相向而行,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精神,管控经贸分歧,加强经贸合作,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增进两国和世界人民福祉。中美之间在开展合作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竞争,这是国际关系的正常现象,关键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处理。一味放大竞争,就会挤压合作的空间。聚焦扩大合作,才符合中美共同利益,也是两国对世界承担的责任。美国应摒弃零和思维,在同中国深化合作的进程中形成良性竞争,在各自发展的同时实现互利双赢。
    (2)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不是为了对抗第三方,而是为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为国际社会树立了榜样。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两国高层交往更加频繁、务实合作更加稳健、人文交流更加密切,政府间、民间各领域合作机制运行良好,两国友好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不断巩固,合作成果日益惠及两国和两国人民。这些都让中俄双边关系历久弥坚。双方建立起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政治合作、安全合作、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国际协作作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点领域,并始终保持着两国关系在高水平上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中俄互为重要邻国,两国政治上彼此信任,经济上互利合作,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俄始终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核心利益,深入开展各领域合作,共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就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应遵循的原则。新型国际关系之“新”主要体现在合作共赢这个核心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模式上。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面对国际格局变化以及大国关系的调整,中国将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推动世界各国开展互利合作,共享发展成果。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始终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声音,实现了中国国际影响的再提升、外交总体布局的再完善、战略运筹空间的再拓展。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延续中国的悠久历史传统和长期政策取向的同时,有着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理论创新,彰显新时代了大国责任与使命,谱写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中国方案拥有国际视野,推动全球布局主场外交精彩纷呈,为世界的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万能模板

    对于“大国关系” 的试题重点要把握:
    第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中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 中法关系:一是相互尊重,二是互利共赢,三是责任担当。
    第二,维持大国关系的战略稳定,要妥善管控彼此的战略分歧和利益分化,不断增加彼此的合作点,及时缓解彼此的摩擦点,始终坚持以发展、大局、长远的眼光来运筹大国关系。 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三,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结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之“新”主要体现在合作共赢这个核心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模式上。

    分析题狂背之十六——经济全球化与中美贸易磋商

    攻关热词

经济全球化 综合国力竞争 修昔底德陷阱 合作共赢 摒弃零和思维 新兴国家 发展中国
家 守成国家 发达国家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单边主义 倡导多边主义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
济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 1

    世界经济论坛 2019 年年会将于 2019 年 1 月 22 日至 25 日在瑞士举行,全球 110 多个国家超过 3000 名政商学及其他各界代表和专家将出席论坛。本次论坛的核心主题是“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该主题囊括了此次论坛举办的时代特点、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全球治理之策等具体内涵。简言之,论坛将集中探讨在人类历史百年大变局发生之际,全球化将往何处去,世界各国又该如何应对。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经济领域增长乏力、驱动不足;政治安全领域风险难料,网络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萌生,气变治理等全球事务难以聚各国之力推进落实……特别是近期随着保护主义思潮泛滥,贸易壁垒涌现,贸易战阴霾笼罩,经济全球化进程受挫。世界秩序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混乱,以往人们逐渐适应的“地球村” ——被全球化链接起来、基于多边秩序有效运行且整体福利得以有效提高的全球治理架构,一时间陷入焦躁、不安乃至恐慌之中。
                                    摘编自《全球化将往何处去》

    材料 2

    世界经济论坛 2019 年年会 1 月 22 日至 25 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继 2016 年之后,世界经济论坛再度聚焦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主题设定为“全球化 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旨在推动建立以人为本的和平、包容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适应进一步深化的全球化进程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定位与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的中国方案不谋而合。本届年会,中国方案将成为最突出的主题:论坛开幕当天将举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展望中国的万亿美元愿景”的对话活动; 1 月 24 日将召开“中国经济展望”和“全球化 4.0:中国如何塑造全球商业的未来”等主题研讨会,来自全球各国的商业领袖齐聚一堂,讨论开放的中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引领作用。
                                   摘编自《以开放胸怀塑造全球化新格局》

    材料 3

    2017 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以加征关税等手段相威胁,频频挑起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摩擦。 2018 年 3 月以来,针对美国政府单方面发起的中美经贸摩擦,中国不得不采取有力应对措施, 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的基本立场,与美国开展多轮经贸磋商,努力稳定双边经贸关系。中国的态度是一贯的、明确的。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两国经贸分歧和摩擦,中国愿意采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推动达成互利双赢的协议。但合作是有原则的,磋商是有底线的,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决不让步。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这个态度一直没变。
                                摘编自《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2019 年 6 月)

    (1)谈谈如何“以开放胸怀塑造全球化新格局”?
    (2)如何理解“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3)怎样看待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答案要点

    (1)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多边国际规则的重要遵守者、支持者和倡议者。当下,单边主义已经成为全球治理架构稳定有效的第一大威胁,战略互信的缺失让大国外交关系变得尤为脆弱,零和的博弈思维并无益于各国利益的维护,只有凝聚共识、合作治理才能管控风险,有效地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闭关锁国、孤立封闭、以邻为壑的做法是逆时代潮流的,是有害他国也有害本国的非理性行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才是浩浩荡荡向前的历史潮流。虽然有个别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本国利益优先的措施,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以及国际组织还都是在积极推进世界经济的开放,追求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互联互通与合作共赢,世界各国经济结构深度交融,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治理结构需要中国方案的贡献,中国一向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面对美国一些人挑起和升级与中国的经贸摩擦,中国始终坚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立场。这个立场既表明了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意愿,也是中国根据国际法反制美国单方采取制裁措施的合法选择。“不愿打”反映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良好意愿,“不怕打”彰显中国反对国际不法行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立场,“必要时不得不打”体现中国依国际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及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战略选择。
    (3)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一方面,中国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自身发展,但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获取对外开放的收益;另一方面,发展起来的中国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中国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并成为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始终坚持倡导多边主义,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在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共赢还是零和的选择中,中国始终站在积极一面,坚定主张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致力合作共赢。作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理念,推动全球共同开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抉择,也彰显了中国以实际行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国责任。展望未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万能模板

    对于“经济全球化与中美贸易磋商” 的试题重点要把握:
    第一,中美关系既合作又竞争,经贸磋商并不能解决中美两国之间的所有分歧,特别是经贸领域以外的分歧。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保持战略清醒,保持战略定力, 坚持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我们应该加快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敞开大门搞建设,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坚定不移地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和开放体制。按照既定的步骤和力度,做好自己的事情。 同时,尽量寻求中美之间更多的利益共同点,化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第二,中国始终坚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 的立场。“不愿打”反映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良好意愿,“不怕打”彰显中国反对国际不法行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立场,“必要时不得不打”体现中国依国际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及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战略选择。
    第三,中国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受益者,同时也是多边国际规则的重要遵守者、支持者和倡议者。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始终坚持倡导多边主义,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

    分析题狂背之十七——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攻关热词

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开放包容 互学互鉴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文明冲
突论” 摒弃零和思维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文明交流互鉴 亚洲命运共同体

    材料 1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 4 点主张。
    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吸引我的就是韵味不同的文明,如中亚的古城撒马尔罕、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新加坡的圣淘沙、泰国的曼谷玉佛寺、希腊的雅典卫城等。
    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
                                摘编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2019 年 5 月 15 日)

    材料 2

    孟夏的北京,正进行着一场亚洲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盛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刮起一股中美“文明冲突论”的妖风。这股妖风源自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 4 月底在智库“新美国组织”活动上的发言。围绕美中竞争与冷战时期美苏对抗的差异,斯金纳声称:“这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这是美国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斯金纳危言耸听道,中美竞争代表着一种巨大的“文明的冲突”。
把“文明冲突论”当药使,不仅治不好美国一些人的“被赶超焦虑症”,反而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副作用。知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近就指出,当下的美国外交有损美国的公信力,也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与此同时,美国不少盟友也在担忧,美国正在背离它在自己主导创建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所承担的责任,令全球经济和世界发展陷入严重的不确定性。
    心病还须心药医。“被赶超焦虑症”的症结在于唯我独尊的傲慢心态、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思维和“美国优先”、实力至上的强权霸道逻辑。这需要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可谓高屋建瓴、一语中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世界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潮流,决不会因“文明冲突论”的恶意搅动而逆转。要医治自己的焦虑症,美国须从认识和顺应世界潮流做起。
                             摘编自《荒唐的“文明冲突论” 愚蠢的强权霸道心态》

    (1)如何理解“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2)为什么说“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3)针对“文明冲突论”,谈谈为什么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答案要点

    (1)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2)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所共同享有的发展大背景,交流与融合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声浪。但是,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因而,同心聚力、交融互通、共同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危机和挑战就显得更为重要。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万能模板

    对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的试题重点要把握:
    第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所共同享有的发展大背景, 交流与融合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声浪。
    第二,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三, 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

    分析题狂背之十八——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习近平外交思想

    攻关热词

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开放共建 塑造和引领国际规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外交思想“一
带一路”

    材料 1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 15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我们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2019 年 4 月 26 日)

    材料 2

    亚洲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亚洲各国要同舟共济,携手实现共同发展。各方要协力维护和平发展大环境,深化战略互信,共同维护好亚洲和平发展局面。协力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尽早就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达成共赢方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协力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打造开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李克强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外商投资法是中国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法规,确保年底前完成,明年 1 月 1日与外商投资法同时实施。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我们将持续扩大金融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我们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外商合法权益。我们将保持港澳台投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一如既往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发展。我们还将加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今年要明显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摘编自李克强《携手应对挑战 实现共同发展》(2019 年 3 月 28 日)

    材料 3

    仰望夜空,繁星闪烁。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
    ——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只有赋之以人类智慧,地球家园才会充满生机活力。
    ——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摘编自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美丽家园》(2019 年 4 月 28 日)

    (1)如何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
    (2)为什么说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答案要点

    (1)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思想的重要内涵,将逐步深化世界各国的共识并将进一步促进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效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最终促进全球合作治理模式和全球合作治理文明的形成。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以往国家秩序构建中的竞争思维与零和博弈思维,深刻回答了这一决定人类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重大问题,站在国际道义的制高点上,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准则。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多边主义,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超越了以往构建国际秩序的思维和视野,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互联互通、政治互信和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推动了世界各国各施所长、各尽所能,以双边合作、多边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优势和潜能,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促进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当今世界,极端思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在逆风中艰难前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推动了联合国新的政治决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已经融入联合国的相关决议中,对顺应、完善、形成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从“和”“合”思想到“为世界谋大同”、从古丝绸之路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根”和“魂”。无论是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让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还是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等四个方面的主张,或是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的讲话,习近平在多场活动的重要论述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中国智慧,“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精神具有包容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中国秉持“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大国义利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始终本着互利共赢原则与其他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和合”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也鲜明映照在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具体实践之中。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集新中国成立 70 年对外交往经验之大成,凝结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深远的世界意义,是对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继承、发展和巨大超越

    万能模板

    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习近平外交思想” 的试题重点要把握:
    第一,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治理机制发挥作用,有效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集新中国成立 70 年对外交往经验之大成,凝结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深远的世界意义,是对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继承、发展和巨大超越。


亲爱的读者:有时间可以点赞评论一下

点赞(0) 打赏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