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此博客运行在jpress系统上,如果你喜欢此博客模板,请加QQ群:1061691290(whimurmur模板/jpress插件),免费下载使用

十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作者:whisper

链接:http://proprogrammar.com:443/article/184

声明:请尊重原作者的劳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明:本章主要讲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民生),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

    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坚持创新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难以做到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坚持创新发展,就是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
    协调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发展就是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协调发展,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就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深化供给侧(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结构性改革(区别于原来的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
    要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
    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上六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市场经济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丰富了民主的内涵。发展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工作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挥其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第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第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妥善应对和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开创了新局面、迈上了新台阶。当前,“一国两制”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香港、澳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方向、踩实步伐,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1.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繁荣稳定的前提和保障;香港、澳门依照基本法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体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要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2.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3.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香港、澳门的立身之本,也是保持香港、澳门国际地位和解决香港、澳门各种问题的金钥匙。
    4.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 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之一。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客观事实和现状的共同确认,是两岸双方授权认可的,不是哪一党哪一派的专利。
    4.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
    5.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
    6.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1.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3.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4.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建设好网络空间
    5.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 24 字表达,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概括的四种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四节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兜底作用,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
    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
    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是社会的主体。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使社区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和管理。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
    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每年 4 月 15 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亲爱的读者:有时间可以点赞评论一下

点赞(0) 打赏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