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此博客运行在jpress系统上,如果你喜欢此博客模板,请加QQ群:1061691290(whimurmur模板/jpress插件),免费下载使用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4104人浏览 / 0人评论 | 作者:whisper  | 分类: 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作者:whisper

链接:http://proprogrammar.com:443/article/121

声明:请尊重原作者的劳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章节总结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①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自然经济;
    ②政治: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社会: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闭关锁国,逐渐衰落的封建王朝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世界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时代开启: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迅速发展: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
    帝国主义: 19 世纪末以后资本输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虎门销烟: 1839 年 6 月——正义行动(导火索)
    鸦片战争: 1840 年 6 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侵略战争所掠夺的侵略特权:
    1.领土主权:割地赔款;
    2.领海主权:在领海与内河自由航行;
    3.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
    4.关税主权:协定关税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840-1949)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

     ①半殖民地(政治上):
    不再是完全主权独立的国家(被殖民化)
    有形式上统一的中央政权
    ②半封建社会(经济上):
    商品经济入侵,封建经济解体
    封建生产关系仍占优势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外部)
    ②封建势力→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政治)
    ③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根基仍在;(经济)
    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软弱性;(经济)
    ⑤多种因素→政、经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社会)
    ⑥两重压迫→三座大山压迫。(社会)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政治上);
    (2)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经济上);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总结: 何为中国近代史?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①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②太平天国:重创“常胜军”、“常捷军”
    ③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口击退英法联军

    (2)中法战争:海战→刘铭传抵御法舰    陆战→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军
    (3)爱国官兵英勇献身:
    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海龄
    第二次鸦片战争→史荣椿、乐善
    甲午战争→邓世昌、林永升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①边疆危机(略)
    ②瓜分高潮:俄、德、法三国以干涉日本还辽 “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 1898 年至 1899 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
    ①重要原因(外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②根本原因(内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易混知识点:

中国未完全沦为殖民地 列强未能瓜分中国
(1)中国长期以来就是统一的大国; (1)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2)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3)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第三节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①根本原因:社会制度腐败
    ②重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学习之风的开启和新思想的提出

    ①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编成《四洲志》;
    ②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是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君主立宪制)、经济学说。

     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的口号

     鸦片战争后→少数精英开始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
    甲午战争后→全民族开始有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①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救亡”口号;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②《时局图》:表现了当时面临的瓜分危局;
    ③ 孙中山: 1894 年 11 月创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亲爱的读者:有时间可以点赞评论一下

点赞(0) 打赏

全部评论

还没有评论!